新闻动态
/ NEWS
张华民有多重身份,既是大连融科储能公司总工程师,也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。在张华民的向导下,由两家机构组成的团结研发团队针对“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手艺及应用”开展了十余年的研发攻关。在2015年国家科学手艺奖中,该效果荣获国家科学手艺发明二等奖。这是一项怎样的手艺发明?又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自主立异与工业化应用之路?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得了谜底。
全钒液流电池知足新能源并网手艺要求
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不一连、不稳固、不可控等特征,大规模并网会给电网清静稳固运行带来攻击,也造成了大宗的弃风弃光问题。
在当初选择液流电池开发时,张华民便笃定,可再生能源将逐渐由辅助能源转为主导能源,而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瓶颈手艺就是储能。“大规模储能手艺可以有用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、间歇性和波动性等问题,实现调幅调频、平滑功率输出、跟踪妄想发电,从而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,解决弃风弃光问题。”张华民说。
海内从2000年最先液流电池手艺的开发,在手艺蹊径选择上,张华民以为,必需知足三个条件:清静性好、生命周期性价比高、生命周期的情形负荷低。
“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手艺因其具有储能规模大,适合于百千瓦到百兆瓦级的应用规模;充放电切换应答速率快;储能介质为水溶液,清静可靠;电池匀称性好,使用寿命可达15年以上,而钒电解液可以半永世性地重复使用,寿命周期性价比高,情形友好等突出优势,是大规模储能的首选手艺之一。”张华民回忆说。
在敲定手艺蹊径后,进入到研发阶段,张华民发明手艺门槛照旧很是高的。“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开发要求多学科交织,涉及到质料学、电化学、化学工程、自动控制等学科,并且手艺在国际上都是处在统一位置,无既有履历可资借鉴。”
在挑战眼前,研发团队驻足自主立异,十多年来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,要害质料、焦点部件研发及电池系统集成立异与树模应用的研究开发理念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手艺突破。
自主产权涤讪工业化基石
张华民告诉记者,研究团队始终坚持政产学研用细密合作的立异研究开发机制,形成了包括液流电池要害质料设计制造、电堆及电池储能系统设计集成、储能系统智能控制、工程应用及运行管理、液流电池新系统在内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系统。
第一,突破了液流电池要害质料包括非氟离子传导膜、电解质溶液、液流电池双极板的设计与制备手艺,原创性地研制乐成液流电池用高选择性、高传导性、高稳固性非氟离子传导膜,高导电性、高活性碳素复合双极板质料及高稳固性电解质溶液。
第二,突破了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的设计集成手艺,发明了大功率、高功率密度电堆结构设计要领和制造手艺,设计集成出32千瓦大功率液流电池单体电堆,突破了单体电堆工程化制造手艺。
第三,突破了高功率、大容量、高集成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设计要领及多体耦合控制手艺。原创性地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理念,开发出差别规模品级、可自力运行的全钒液流电池单位系统模块。突破了多系统耦合控制手艺,实现了多个液流电池单位系统模块高效、经济与稳固运行。发明了大规模储能系统控制管理战略,实验了迄今天下上最大规模的5MW/1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工程。
别的,在手艺开发历程中,张华民很是重视标准的制订,通过全钒液流电池的开发,研究团队主持起草了3项行业标准、5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际标准,领军能源行业国家及国际液流电池标准的制订,指导了全球液流电池手艺的生长。
工业应用已见效果
在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工业化应用上,张华民的夙愿已见效果。通过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开发,实验了为海岛、边远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、漫衍式供电及风电场平滑输出、妄想发电等提供储能解决计划的近30余项商业化树模工程,积累了富厚的工程手艺和运行管理履历。
与此同时,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手艺优势和履历积累,起劲开展国际合作,开拓国际市场。产品已出口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自2003年至今,大连融科储能公司的全钒液流电池用电解液已出口300多兆瓦时,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5%;2014年,乐成中标欧洲首套兆瓦以上级商业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,并已在德国漫衍式电网中获得应用。
对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应用,张华民建议,储能也应该像其他工业一样,有工业政策的支持。“储能工业必将是战略性新兴工业,是一个万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工业,现在国家得赶忙出台帮助政策。”